欢迎光临青岛莱弗特机械有限公司
热门搜索:立体车库

常见问题

充电立体车库

“无车位、充电难”已成为城市中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重要难题。如何利用有效资源解决停车充电一体化难题,成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的一种探索。

那么充电立体停车库到底是什么鬼?实际使用的便捷性及效果如何呢?小编第一时间进行了体验。

此次投用的立体停车库,采用三层式设计,共设置35个充电车位:34个慢充,1个快充,可为新能源汽车在常规停车时间完成充电,提升通勤甚至是公共服务车辆的运营效率。据介绍,该车库可实现车位升降、横移并保障充电过程不受影响,充分利用了停车位资源,广泛适用于城市机场、车站、商业中心和居民小区等中心枢纽区。

在电路管理方面,该立体停车库采用特来电TEVC2.0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将供电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和区域监控模块集成到一个多功能充电箱变内,实现集中管理。特来电充电终端无电桩、防水、非充电状态下插头不带电的设计,提升了恶劣天气环境下的充电安全性,此外其还采用独特的车位与充电对接装置,车辆停入立体停车库后,车位无论是水平还是上下移动均可保持连续充电状态。

在实用过程中,智能化操作及信息实时显示也是该充电模式的一大优势。用户可下载特来电手机APP,查看离自己最近的充电车库位置及充电费用。车辆入位后,将充电接口插入汽车充电槽,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充电过程开始,可在手机端实时查询详细的充电时间、费用等信息,操作十分便捷。

立体停车库采用特来电TEVC2.0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以智能充电箱变为核心的群充电系统,将供电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和区域监控模块集成到一个多功能充电箱变内,实现集中管理,满足立体车库兼容泊车和充电双重功能;特来电充电终端无桩、防水、非充电状态下插头不带电的设计,尤其适合于建设立体充电车位,解决了传统充电桩方式在高层立体车位上无法使用的难题;采用独特设计,车辆停入立体停车库后,车位无论是水平移动,还是上下移动均可保持连续充电状态。

  立体停车库设置35个充电车位:34个慢充,1个快充。充电设施需将交流220V或工业直流380V电转换为可直接为纯电动汽车充电的直流电,其内部包含很多功率电子器件,这些功率器件的工作状态、可靠性及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充电设施整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由于功率电子器件承受电压的范围严格取决于其内部材料及构造,而在实际充电过程中,电网由于受到外界用电负荷的影响,其电压输出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另外由于立体车库内部高压及众多电子设备的存在,其发射的电磁场也会对充电设备输入端电压产生影响。为保证立体停车库内充电设施的性能及充电过程中的功率器件安全,特来电对充电设施内部的功率电子器件的特性进行测试分析,采用相应的控制算法,实现充电设施的充电性能符合要求,且充电设施安全可靠。

  经济效益 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国内电动汽车保有量为3.2万辆,根据国内相关发展规划,2014年计划推广8.7万辆,2015年计划推广14.9万辆。按照国际城市建设经验,停车泊位应达到机动车保有量的1.1至1.2倍,仅北京市停车位缺口就在30%-35%。然而在大城市兴建大型停车场十分困难。由于立体车库与自走式车库比较,具有环保节能、空间利用率高、安全便捷等优势。同时在规划设计方面也比较灵活,可以设计在地下一层、建筑顶层、建筑的中段等,与建筑融合在一起,既解决了停车难题,又增加了商业面积。因此,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解决城区交通拥堵这些难题,立体停车库将是一个良好的方案。同时,依托停车资源并加装充电设施,建设带充电设施的立体车库可以完美的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既可以满足传统能源汽车泊车,更能够兼容新能源汽车充电泊车,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及推广应用提供新模式。若这种充电式立体停车库广泛普及将极大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立体停车充电方式能拉动社会资本投入公共充电设施建设,一个40车位的充电立体停车库规模建设成本约220万左右,充电立体库可以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停车难的问题,以北京计算,投资建设100个充电立体停车库,固定资产投资约2.2亿元,可解决数以万计的电动汽车充电问题和停车问题。

  立体停车库采用的特来电充电系统设计以交流慢充为主,兼顾直流快充的充电方式,尤其适合于企事业单位用车、私人乘用车、电动出租车等未来主要客户群的充电需求。规模推广将有利于改变目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面向客户群单一、利用率低等问题,将极大促进电动汽车的市场化。

  充电便利 服务周边商业及社区

  充电立体停车库为公共充电站点,可服务辐射周边CBD核心商业区及住宅社区,同时亦可满足出租车临时补电需求。用户通过手机下载“特来电”充电APP,摇一摇即可快速摇出附近最近充电站点,在APP简单完成充电操作。

  制定符合电动汽车发展的与立体停车及电能供给方式相适应的推广模式。能有效的加速实现北京市交通出行的能源多元化与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培育电动汽车消费市场与环境,实现低碳与绿色出行。